日前,2016“上海共青团十大微信号”评选结果揭晓。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主办的本次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沪上500家青年组织微信号参评、30万网民进行网络投票和众多新媒体业界大V专家学者参与评审。
在十大学生组织类微信号的获名单中,记者发现,除了有复旦、交大等知名院校的研究生会、学生会号外,还有一个名为“建桥建桥我是新闻”的微信号也榜上有名,单单从这名字上听就颇有另一番“滋味”。
据了解,“建桥建桥我是新闻”是由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专业学生在13年创办的校园媒体,以微信平台为主要载体每日推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内新闻资讯。运作三年多以来,单篇文章点击量最高可达30000+,粉丝累计近15000人,实现了校内师生全覆盖,还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校友们的广泛关注。
同时,作为该校新闻学院的校内实践平台之一,“建桥建桥我是新闻”的不俗表现还得益于学院在教学和方式上的整体转变。
与一些高校的校园媒体多隶属校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不同,“建桥建桥我是新闻”完全由学生运作,专业老师只起指导作用;而和一些自发的性组织或者学生自媒体相比,其又依托于新闻专业的采访写作课程,每届学生在大一下到大二上都将全部参与到平台的采写和运营中,该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也完全取决于学生在平台上的表现。
这种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同上海建桥学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相一致。“首先,新闻是一门业务性极强的学科,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教室里,学生的认知不会立体,必须望出去跑出去,在1万多名师生组成的这个社区内办一家媒体,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全真的里实战,”新闻系系主任阿娜副教授说道,“其次,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和复旦等名校的学生形成差异化,找到自己的优势,通过校内充分的实践锻炼以达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目的。”
和传统的社会媒体一样,“建桥建桥我是新闻”也有主编和各编辑组成的编委会;也分“条线”,学校的每个部门、二级学院都会有指定的“条线记者”负责联络。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第一集中,因为百年难遇的大暴雨,女主人公记者郑雨晴冒雨奔赴一线采访,争分夺秒赶在印刷前完稿的画面打动了不少观众。而对于“建桥建桥我是新闻”的学生记者来说,似乎更多了些感同生受。“记得有一次在老校区,晚上11点,所有的文章都编辑完毕准备推送时,接到学校后保科老师的电话,说学校因台风暴雨造成水管爆裂,学生寝室连续出现停水现象,师傅们正在现场抢修,希望通过我们平台告知同学。怎么办?我们选择了冒雨去抢修现场拍照并了解最新进展。最后,赶在零点前一秒推送了!”当天的值班编辑林杰同学回忆道。
类似的情况经常会发生,掐点推送成了家常便饭,而“赶热点、跟突发、抓选题”也成了这批新闻专业学生身上独有的一股劲。
前不久沪上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的“留学生救跳河女事件”,最先就出自“建桥建桥我是新闻”微信号上的一篇新闻。“事发当晚,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疑似跳河的消息后,便立刻通过电话联系校方,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最终赶在当天推送前报道了我校留学生英勇救人的英雄事迹。”施雅同学说道,“第二天,我又联系到当时英勇救人的一名外教及两名留学生,还原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及救人的细节,也就有了后来主流媒体的转载报道。”
在高点击量的文章中,记者还看到了《高校寒暑假PK战》、《樱花季》、《何以笙箫默取景地1:1还原》等极具大学生特色和青春气息的选题。“为学生发声、给学生好看”正是该平台一直以来秉承的旨。
有了相对精准和稳定的受众、有了可观的文章点击量,代表着“建桥建桥我是新闻”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同学们打起了广告盈利的主意,紧接着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接拉广告的新媒体营销工作室。目前,微信号首页的自定义菜单外链、文章末尾硬广、推广软文等多种广告形式都可在该平台上看到,数量还不少。
每年由“建桥建桥我是新闻”主办的建桥记者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从原本自费来吸引粉丝,到现在有诸多广告赞助商主动求合作,这种转变就是对学生“实战”的最大肯定。
现在,建桥新闻专业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搭建了包括微博微信“建桥建桥我是新闻”、周报《新闻习报》、网络“建桥时光”、视频APP“心潮”、全媒体营销工作室“儒影”等在内的全媒体校内实践平台矩阵,学生可掌握不同的媒介技能。
日前,2016“上海共青团十大微信号”评选结果揭晓。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主办的本次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沪上500家青年组织微信号参评、30万网民进行网络投票和众多新媒体业界大V专家学者参与评审。
在十大学生组织类微信号的获名单中,记者发现,除了有复旦、交大等知名院校的研究生会、学生会号外,还有一个名为“建桥建桥我是新闻”的微信号也榜上有名,单单从这名字上听就颇有另一番“滋味”。
据了解,“建桥建桥我是新闻”是由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专业学生在13年创办的校园媒体,以微信平台为主要载体每日推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内新闻资讯。运作三年多以来,单篇文章点击量最高可达30000+,粉丝累计近15000人,实现了校内师生全覆盖,还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校友们的广泛关注。
同时,作为该校新闻学院的校内实践平台之一,“建桥建桥我是新闻”的不俗表现还得益于学院在教学和方式上的整体转变。
与一些高校的校园媒体多隶属校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不同,“建桥建桥我是新闻”完全由学生运作,专业老师只起指导作用;而和一些自发的性组织或者学生自媒体相比,其又依托于新闻专业的采访写作课程,每届学生在大一下到大二上都将全部参与到平台的采写和运营中,该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也完全取决于学生在平台上的表现。
这种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同上海建桥学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相一致。“首先,新闻是一门业务性极强的学科,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教室里,学生的认知不会立体,必须望出去跑出去,在1万多名师生组成的这个社区内办一家媒体,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全真的里实战,”新闻系系主任阿娜副教授说道,“其次,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和复旦等名校的学生形成差异化,找到自己的优势,通过校内充分的实践锻炼以达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目的。”
和传统的社会媒体一样,“建桥建桥我是新闻”也有主编和各编辑组成的编委会;也分“条线”,学校的每个部门、二级学院都会有指定的“条线记者”负责联络。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第一集中,因为百年难遇的大暴雨,女主人公记者郑雨晴冒雨奔赴一线采访,争分夺秒赶在印刷前完稿的画面打动了不少观众。而对于“建桥建桥我是新闻”的学生记者来说,似乎更多了些感同生受。“记得有一次在老校区,晚上11点,所有的文章都编辑完毕准备推送时,接到学校后保科老师的电话,说学校因台风暴雨造成水管爆裂,学生寝室连续出现停水现象,师傅们正在现场抢修,希望通过我们平台告知同学。怎么办?我们选择了冒雨去抢修现场拍照并了解最新进展。最后,赶在零点前一秒推送了!”当天的值班编辑林杰同学回忆道。
类似的情况经常会发生,掐点推送成了家常便饭,而“赶热点、跟突发、抓选题”也成了这批新闻专业学生身上独有的一股劲。
前不久沪上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的“留学生救跳河女事件”,最先就出自“建桥建桥我是新闻”微信号上的一篇新闻。“事发当晚,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疑似跳河的消息后,便立刻通过电话联系校方,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最终赶在当天推送前报道了我校留学生英勇救人的英雄事迹。”施雅同学说道,“第二天,我又联系到当时英勇救人的一名外教及两名留学生,还原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及救人的细节,也就有了后来主流媒体的转载报道。”
在高点击量的文章中,记者还看到了《高校寒暑假PK战》、《樱花季》、《何以笙箫默取景地1:1还原》等极具大学生特色和青春气息的选题。“为学生发声、给学生好看”正是该平台一直以来秉承的旨。
有了相对精准和稳定的受众、有了可观的文章点击量,代表着“建桥建桥我是新闻”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同学们打起了广告盈利的主意,紧接着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接拉广告的新媒体营销工作室。目前,微信号首页的自定义菜单外链、文章末尾硬广、推广软文等多种广告形式都可在该平台上看到,数量还不少。
每年由“建桥建桥我是新闻”主办的建桥记者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从原本自费来吸引粉丝,到现在有诸多广告赞助商主动求合作,这种转变就是对学生“实战”的最大肯定。
现在,建桥新闻专业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搭建了包括微博微信“建桥建桥我是新闻”、周报《新闻习报》、网络“建桥时光”、视频APP“心潮”、全媒体营销工作室“儒影”等在内的全媒体校内实践平台矩阵,学生可掌握不同的媒介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