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 再读《人民记者穆青
  •   再读《人民记者穆青》之后,这几天一直在想,老人家是榜样,是真正的记者,是杰出的新闻人。可现在这样的记者还有吗!

      老人家想的说的做的谋的,都是为了党和国家,都是为了人民幸福,都是为了新闻事业!所以,他才是榜样,其力量才有无穷的智慧!

      他笔下的赵占魁、焦裕禄、老、吴吉昌、新财神、十个员……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经过时间的检验,都刻在了历史上,为时代提供了优质的食粮,让人们记忆犹新。

      他提出的哲辨思维、百姓语言、散文手法、两翼并重、青年成才……实践出创新的新闻理论,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打开窗口、打开思,在与时俱进中秉笔讴歌。

      相比之下,尽管我已经很努力,在业内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也算是有些名气。但我觉得啥都无从说起,什么都不值一提,根本都没丝毫资本!唯有老老实实当好小学生,踏踏实实干好每件事,扎扎实实做好新闻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忘初心,牢记,努力奋斗,才能不负韶华,无愧时代。

      书中作者还采访了时任《中国记者》总编辑的陆小华,他曾在老人家身边工作过,是我的老朋友。1996年我们相识,当时他在贵州息峰下基层。他回来后,推出“重大报道对策”专栏,刊发了系列文章,作者都是各大的名记者名编辑。我看过后打电话向他增加“灾难报道的对策”,并提出了“灾前灾中灾后”报道的想法,他认为非常好并采纳,之后就有了相应的文章。

      当他把所有的文章结集为《重大报道对策》出版后,在大楼的办公室,他特意赠我一本,并在扉页上写道:“能交昌秋甚幸!”弄得我还挺不好意思。他还说到文的事,我却觉得水平不够,有待提高。这事儿说来已过去20多年了,有朋友说小华兄在高校新闻学院主政。

      读了《穆青》,犹如上了人生成长、思想、新闻实践课,这时才深刻体会到“爱不释手”的境界,心里十分感念老人家,也很感谢作者、王昉母女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