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院在转制后的短短几年中,缘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从他们的办学实绩中得到了“三点”:
作为一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整体移交地方后更名为的医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励精图治,共铸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办民满意教育”为己任,“教育第一、育人第一、服务第一、教学第一”的办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校,连续被省委、省评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并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优秀课程,而备受关注。
医药学院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贯穿了走“科教兴国”之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教育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全速发展”的“办民满意教育”的特色办学之。
医药学院在发展中凸现的是“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的发展观。该校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绩,关键是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导集体;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当地党委和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特别是在党委薛连海、院长隋万林等开拓、创新、务实、勤政型党政领导集体的共同带领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北国江城市,她默默耕耘了50余载。以“留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为培训旨,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的医务人才,为国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被誉为“白衣战士的摇篮”,在全军医疗史册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4年8月,根据国家要求,军医学院整体移交省,更名为医药学院,纳入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序列,办学,面向全国招生。
昔日的赫赫战绩,今天的与时俱进。由于该校转为地方,身份换了,角色变了;由于过去面向部队招生、派遣,转为面向全国选才育人,培养对象、办学旨也要调整;由于过去50年培养出4万人,要转到全日制在校生定额10000人的规模,师资力量、管理方式要彻底……
“军”转“民”,是挑战,更是机遇。学院党委总揽全局、集中民智、转变办学、明晰发展战略,打响了竞争中存、中谋发展的“战役”。仅仅两年,学院固定资产就由2亿多元猛增到近5亿元,再造了后发优势。
“军”转“民”意味着失去了招生不愁、分配无忧等先天优势。面对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军人出身的学院领导一班人果断迎难而上。他们地认识到:身处时代,踏浪之舟不进则退。一系列难题是前所未有的:整体移交,由“军”转“民”后,如何选准突破口尽快启动学院建设发展新步伐?如何尽快与国民教育要求顺利接轨?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力,把这所曾经享有盛誉的院校办成省著名的高校?道道难题都事关学院的与发展,如何求解?
经过深思熟虑,院领导班子决定:集中民智、依靠民力。把难题交由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思考,一来可以调动全员积极性,让大家都为学院的和发展献计献策;二来更可以借此让全院上下认清背水一战的形势,合力攻坚、共谋。
一场为期2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全院展开。上至学院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立办学,还有学院类型、发展目标、服务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质量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何去何从,大家都来出主意,想办法。一份份凝结着教职员工心血的提案、,陆续摆到学院领导面前,提上学院党委议事议程。
大计讨论凝聚了,为学院转变身份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经过反复研讨、酝酿、修改,学院确立了全新的定位培养目标、搞清了新的重点工作,关乎学院发展的大政方针被一一敲定:
首先是定位。医药学院要“打造省内知名院校”:将学院确定为教学型院校,以“博学厚德、扶伤济世”为校训,贯彻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以教育思想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建设为龙头,以为动力,强化“依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兴院”意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培养质量,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和谐发展的医学院校。
其次是发展规划。该院制定了深化教育教学及学科、教材、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五年、十年以及长远规划。明确了发展要分“三步走”:“夯实基础,形成规模”、“整体优化,重点跨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
办学“五个原则”: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特色求发展。
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要实现“六个转变”:由“计划分配”向“市场选择”转变,由“以继承为主”向“开拓创新”转变,由“以做事为基调”向“做事相结合”转变,由“封闭办学”向“办学”转变,由“单纯寻求岗位就业”向“自主创新岗位创业”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在发展中重点做好“八项工作”:完善基本建设,扩大发展容量;加强人才建设,突破发展“瓶颈”;狠抓教育教学,筑牢发展平台;推进学科建设,构筑发展框架;强化科研建设,拉动发展后劲;深化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医疗建设,充实发展力量;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明晰的办学,为学院的发展确立了“标”;成熟的教育思想,引导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有形的发展目标,使全院上下坚定了发展信心,看到了再创辉煌的曙光。
仅两年时间,学院基本建设投入资金2个多亿,比过去5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大手笔的投入,打造出先进的教学、生活设施平台,支撑学院中心工作高效运转,推动学院迅速实现历史性跨越。
整体移交前,学院的发展恰如一首田园牧歌:曲调优美,节奏舒缓。这里校深林茂,校舍、学生密度都小,曾多次被省评为“园林式”单位。2003年,学院被评为省唯一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转“民”后,到该院求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学院的基础设施日渐紧张,承接能力一时无法满足需要。
学院当机立断,决定在保持绿化美化的优势的基础上,迅速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提升整体容量,把教转提升到适应发展、有利于竞争的高层次上来。
根据这一思,学院斥资1.4亿元,新购买了12万平方米的教学用地,聘请大学设计院对校园进行了总体设计规划,将学院建设的主题确定为“现代、生态、园林、人性化”。从2005年初,全院上下连续发动了几轮基建“攻坚战”。
2005年,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两栋学生公寓楼投入使用,可安排学生3500人;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可容纳7000余名学生的第二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48910平方米,规模和设施档次位居省高校前列的综合实验大楼正式接纳在校学生。
2006年,第三栋学生公寓楼和第二学生食堂全部完工并相继投入使用;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216套委托开发的新住宅正式交付使用。
2007年,第四栋学生公寓楼竣工并投入使用。今年,图书馆综合楼和第三学生餐厅也将破土动工……
仅仅三年多时间,学院新建工程面积达15万平方米,资金投入2亿多元,比过去5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
如今,先进的多教学手段已在医药学院全面推行,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全部配备了电脑,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电话和网线全部接入学生宿舍……
“有了全新的教学、生活设施,更有全体教职员工‘以院为家、只争朝夕’的工作,医药学院迅速跃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境界”,学院院长隋万林对此感慨万千。
医药学院主编的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研究课题屡获殊荣;组织精干人员编写教学大纲,聘请各学科带头人担任教学督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合作办学……一系列创新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学生质量是高校声誉和发展的生命线。培养广受社会欢迎的过硬人才,必须属鸡的属相婚配表建立一整套正规、科学并富有前瞻意识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此,医药学院党委紧紧抓住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注重打基础,练内功,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调整教学计划。在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学院重新论证了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组织精干人员先后完成了300多门课程、近440万字的教学大纲编写工作。
——推行教学专家督导制。聘请各学科带头人、离退休专家担任教学督导专家,实行听查课和定期座谈、讲评制度,适时开展教学效果反馈调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重视多教学。学院全部采用多手段进行教学,教师人人会制作多课件,人人会使用多课件讲课。
——积极开设新专业。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积极申报“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医药营销)、“药剂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临床输血)”4个本科专业,已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学院被确定为省“专升本”试点院校,现已开办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和药学4个专业。同时还被正式确定为省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训,目前共招收乡村医生学生622名。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派人赴美国波特立大学、威廉姆特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和大学等地考察,并通过客座教授与等国家的高等学府进行交流。
——实行全程就业指导、服务。成立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医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管理相关机制。组织编写了《医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制作了就业指导网和就业多教学课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学生关注的就业热点问题,宣传海报,答疑解惑,不定期设计学生就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目前,学院已确定100个省内外医疗单位为学生的实习,与30多家医疗人才需求单位取得了联系,构建了学生就业的长效输送、接收机制。
务实的举措,使医药学院的教学工作成绩斐然:该院潘文干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五版)》教材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评比,获一等;窦肇华教授主编的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正体解剖学(第二版)》现已正式出版发行,其本人被国家卫生部聘为临床医学本科生殖医学方向教材(共10部,现已正式出版)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学院主编的《正体结构》和《生物化学》2部教材被确定为“卫生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3部教材入选国家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另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学院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校;罗正里教授被评为全国心理卫生先进工作者,冯泽明教授、董顺福教授被评为省“师德先进个人”;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二等;学院还连续三年被省委、省评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引进知名院校才俊,派出本院教师,返聘著名专家教授回院执教,招优秀医学精英为客座教授……医药学院强力推进“人才工程”,打造出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名师和特色学科,成为学院的靓丽名片。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有计划地搞好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调整。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更新用人观念,采取特招、外调、招聘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师队伍,尤其对高学历人才,要给予优厚的政策待遇,吸引他们来院执教,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强化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着重抓好外语、计算机、现代知识与技术的业务培训,并建立完善相关考核机制,通过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为学院大发展、大跨越提供强有力支持。”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学院党委薛连海的一席话,让全院上下看到了党委一班人“人才强院”的决心和信心。
按照这一总体设想,学院出台了《人才建设五年规划》,确定要着力建设一支560人左右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超过40%,青年教师研究生比例超过60%,高级职务教师达到30%以上,年龄结构实现老中青合理配置。
为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训速度,学院专门成立了人才引进领导小组,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等文件,对人才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科研启动经费、家属安置等,均作了明确。院领导亲自带队,先后10余次跑人才市场,跑知名院校,相继组织20余次人才应聘试讲会,共引进教师200多人,有利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为培养过硬的医务人才奠定了的基础。
学院党委动真情,想实招,下大力,将孙久荣、樊代明、张开逊、李文东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聘为客座教授;返聘20多名曾在军队院校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回院执教。
在外引的同时,学院还注重内培。对选派外出、脱产学习的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按月发给生活补助,报销全部学费和探亲费。目前,一批批赴第四军医大学学习的博士、硕士陆续学成归来。
盘点这两年,学院师资力量格局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高职教师较移交前增长了50%,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移交前增长了80%。“按照这一速度,5年后学院的师资实力将走在全国同类医科院校的前列。”院长隋万林教授自信地说。
学院在强化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在为人才发挥实力搭建了宽大的舞台。他们成立了学院科协,制定下发了《科研资金实施办法》、《科技励办法》等文件,每月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作报告,不断拓宽科技工作者的视野。
拿出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购置了大批先进的医学设备。目前,荧光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已落户学院实验中心。总价值800多万元的多层螺旋扫描CT、数字化遥控胃肠X线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相继在学院附属甲等医院投入使用。
“人才工程”催生了一大批名师,大批名师带动一个个学科的腾飞。两年来,学院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为专家级人物,学院一批科研在医学领域也日益崭露头角。2006年,学院副院长蔡建辉博士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作为省8名候选人之一,入选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名在职教授被延边大学聘为医学部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列入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担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24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2项(立项12项)。4个科研项目被列入省高校科技与社科“十五”科研规划;2项课题被列为省级立项资助课题,3个实验室被评为省级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
学院附属甲等医院附属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2项,被省卫生厅评为“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绿色四六五”被评为省消费者喜爱品牌。
“部队院校优良管理传统+地方大学成功管理经验=全方位育人。军地结合的独特学生管理模式,使学院每一个学生既能成才,又能。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我们。把孩子放到这里,我们放心!”
作为一所有50多年历史的部队院校,医药学院对的管理完全是军事化的。整体划归地方后,学生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学院在继承部队院校“院、系、队管理体制”等优良管理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地方大学的成功经验,以人为本,办学,治校,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军地结合”的学生管理方法。
每年新生一入校,学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组织短期军事训练,培养他们“令行、吃苦耐劳”的作风;“早自习、晚点名、晚查铺”制度;宿舍物品摆放和卫生实行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同时,针对地方大学学生的特点,该院推行一系列新措施,开辟管理教育工作新途径。注重“员、班主任和学生”三支队伍建设。严格选拔,按要求配齐配强员、班主任,建立了员和班主任工作考核体系;推行“一服务”:真情服务学生,“二指导”: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三跟上”:谈心交流要跟上、解困帮贫要跟上、心理咨询要跟上,“四下”:安下心思、静下心来、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五知道”:知生在哪儿、知生干什么、知生需要什么、知生学习情况、知生家庭自然情况;同时,他们还推行“三同”:员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娱乐;实行“三进”:员管理教育工作进公寓、进教室、进。学院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校园文明规范》、《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文件,狠抓学生日常养成,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推行专业“诚信考试”:设立了“无人监考诚信考场”,已有215人次成为“诚信考生”,学生们追求真才实学蔚然成风。
关注、关爱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到成为学院的一,使医药学院学生管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颁布后,学院积极协调,出面,把助学贷款的过程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和诚育的过程。采取“、助、减、补、免”等方法,共为659名学生申办助学贷款300多万元,为3124人次发放优秀学金近100万元,为124人发放“自强自立”学金2万多元。设立了“助学基金”,全院特困生捐助生活费近10万元;学院还直接安排或帮学生协调勤工俭学岗位近100多个。
医药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在也是一大品牌。院里购置了30多万元的心理学仪器和2万多元的心理测试软件为学生服务。他们采取定期测试、专家咨询、每年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等活动,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医药学院多次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帮助村民做消毒、防疫工作;带领学生祭扫烈士陵园,聆听英烈的事迹,品味幸福生活的含义;专家们与学生一道,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义诊;学院与市15个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建立了10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跳出书本,体验社情民情,切实投入到服务百姓、服务社会之中。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院新建了文化长廊,结合医学院校特点,请人题写了名言警句;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邀请奥地利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省、省、市歌舞团来院演出,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文艺汇演,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院内先后成立了书画社、记者团、文学社、话剧社、舞蹈社、外语社、棋社、武术社等组织。这些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各类医学教学人才纷至沓来,到医学院的上一展人生抱负。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8000多名学生把这里定格为心中理想的求学圣地。
滔滔松江水,油油黑土地。她不仅孕育了市的美丽,也了医学院在不断创新中现代、、和谐、未来的美景……
昔日橄榄抒锦绣,今朝扬帆更辉煌。医药学院——这所既年轻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誓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她——执著地在“办民满意教育”的道中越走越宽广,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