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大学生就业面临新机遇——访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姚先国
  •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较大。近期,李克强总理考察人社部,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5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方面,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如何?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对就业产生哪些影响?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记者:自20世纪末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您怎么看待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姚先国: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性失业”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应过分夸大,更不能因此而否定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和制度、所拥有的生产技术以及企业的生产决策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而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决定了市场需要具有什么样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其实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并非总量供给过度,而是高等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是因为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法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有必要从产业的经济结构变化视角来对大学生就业的发展空间进行考察。简单地通过缩减高等教育规模以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治本之策,有赖于体制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完善,需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来解决。

      记者:近年来,报道一些大学生的起薪低于体力型农民工工资收入,给人的印象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如农民工。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姚先国:首先从就业率来看,在高等学校扩招切实影响劳动力市场的2003年之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降低,但之后逐步稳定,围绕在90%上下波动。与此同时,非大学生就业率从1998年的83.1%迅速跌到2009年的67%,下降幅度远高于大学生群体。由此可见,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不能完全就业,但如果不读大学,则就业更困难。不能因为存在季节性、局部性的企业招工难现象,就否定高等教育对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的正面作用。

      1998-2009年,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劳动者的年平均工资均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大学生的工资以12.5%的平均年增速快速增长,超过非大学生工资平均年增速,后者为9.7%。以2003年为时间分界点,有数据显示,高等学校扩招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年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均快于扩招前。与此同时,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年平均工资比从1998年的1.3迅速攀升到2009年的1.8,反映出大学生在工资收入上的显著优势。由此可见,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出现大学生起薪低于体力型农民工工资收入,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如农民工。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回报率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

      姚先国: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供给,而在需求。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产业的结构和层次决定了劳动力市场需要具有什么样人力资本的劳动力。

      在国,大学生更多地是在专业技术和商务服务业、卫生保健社会救助部、教育服务业就业。此外,国的大学生在批发零售业中的就业比重逐年下降,更多地是去专业技术性强或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就业。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与国大学生截然不同。在中国,除了中小学教育机构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较多之外,需求量大的其他行业都是建筑施工类的行业,另外还有网络、软件开发、金融等行业。

      而且,知识密集的金融卫生行业在中两国扩张程度差异巨大。2012年,中国金融卫生行业就业比例仅为0.69%和0.94%,而国分别为5.36%和11.68%。如果中国能放宽管制,加大投入,促进该类行业发展,就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密集型岗位。

      姚先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有双重效应。一是“挤出效应”,即在直接生产领域减少用工,甚至完全用机器人、机器手代替人工,既提高生产质量,又减少用工成本。二是“补偿效应”,即在减少生产工人的同时,增加其他领域的用工。

      “补偿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企业将增加科技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这两端的用工,使企业员工从“橄榄型”变为“哑铃型”。这一调整过程也是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伸展的过程,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将对员工素质提出新要求,也会支付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员工收入增加又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增加消费部的劳动就业。由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净效应并不明确。

      不过,当前我国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在持续实现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将得到同步提升,内需增强、消费推动增长的局面将变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强化两种补偿效应,则会出现如下局面:第一种补偿效应会给高端人力资本拥有者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第二种补偿效应将增加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从而促进全社会就业的持续增长。(李小彤)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

      景德镇市人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景府发〔2015〕10号)

      杭州市人民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5〕136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