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两会解读④ 就业优先政策再强化力促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收官,《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 围绕“就业优先”的目标与承诺力透纸背。

      在3月11日召开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指出,“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

      回望“十三五”,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已超过6000万人,即使在叠加疫情变量的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仍保持在1186万人的高位。启程“十四五”,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被寄予期待,致力让亿万百姓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也迫切为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加重“稳”的砝码。

      尽管形势总体乐观,但放眼国内外,依旧有诸多可预见的风险因素在积聚,加之就业领域既有的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 “十四五”时期的就业破局绝非易事。

      且在当前,经济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对劳动力产生的挤出效应正愈加明显。“就业难”与“用工荒”看似悖论,却是无法回避的市场现实。

      “‘十四五’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攻坚期,转型中必然出现就业波动等阵痛,‘爬坡’中难免会有劳动者‘掉队’,新的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不相匹配,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有加剧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顾严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分析道。

      从外部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尚未明朗的全球疫情走势则将进一步催升就业风险。顾严表示,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遭受严重冲击,我国外向型经济及与之关联紧密的就业需求萎缩、质量下降、不稳定性上升,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总体判断,结构性矛盾将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就业在容量与质量、结构与公平、服务与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痛点难点。” 顾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杰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也是实现就业形势稳定的要求。

      据程杰所在课题组的估算, 当经济增速保持在3%—6%,至“十四五”期末我国劳动力需求总量会达到7.8亿人。而“十四五” 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基于此,彼时劳动力供给总量预计会降至7.3亿人左右,劳动力供给累计将减少约3000万人。程杰认为,就业形势能否继续保持稳定所的深层任务正是结构性矛盾的破解,以实现充分就业基础上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为增进民生福祉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十三五”规划,“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作为新增指标,出现在“十四五”规划设定的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代替了此前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上一个五年,我国累计超过60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彰显了经济发展对就业规模扩大的强力带动效应。人社部有关测算显示,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点,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为190万人次,较“十二五”时期平均增加30万人次。

      而“十四五”时期,质量效益提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政策导向。顾严表示,在此背景下,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被明确提出。不片面追求就业总规模增长,而是将总量与质量二者兼顾,成为着手就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正承受进一步下行的压力,方逸华 子女城镇化进程在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中呈现出放缓态势,且人口老龄化提速后从业人员中自然减员人数亦将明显上升,基于上述客观因素,“十四五”较难实现与此前五年等量齐观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既不片面强调就业总量增长,又能反映就业充分程度的指标,在现有的劳动就业统计中, 非城镇调查失业率莫属。”顾严表示,实际上,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更多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相比,调查失业率具有多方面优点:一是不受户籍,不仅反映城镇本地户籍劳动者,且能体现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等转移人口的就业状况;二是不需要失业者主动登记,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隐性失业的信息;三是“晴雨表”效应更强,通常会较为灵敏地跟随经济提速而下降、经济减速而上升;四是统计内容更丰富,包括就业失业、本地外地户籍、不同年龄组等;五是口径可比性强,便于与国际上的就业状况进行参照和比较。

      就业优先的战略内涵与政策工具,正进一步强化与丰富。程杰表示,《纲要》从政策和机制上明确了如何贯彻落实就业优先原则,要求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明确提出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技能培训制度。

      另在同就业紧密相关的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纲要》中重新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比“十三五”规划“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政策表述上的调整又将体现出未来五年哪些侧重与突破?

      顾严表示,到2035年,要致力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方向上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通过劳动来增加收入,是城乡居民家庭致富的最重要途径。共同富裕在收入分配上的制度基础,一定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指标上则体现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不是要其他要素收入的发展,而是要让收入的增长与劳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创业收入可以看作是经营性的、管的劳动所产生的收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的收入本质上源于创造性的劳动。

      “未来五年,一方面要促进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让多种形式的劳动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顾严具体指出,在增加工资性收入方面,《纲要》提出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的要求,对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劳务派遣等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进行了部署。在依托劳动丰富收入来源方面,《纲要》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其中技能型人才、小微创业者等重点人群将得到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技术、技能、经营、创业与劳动的结合,实现勤劳致富。

      现如今, 从外卖、闪送、网约,到带货主播、自运营,再到“斜杠青年”“新个体经济”“共享员工”,灵活就业、零工经济的版图在持续扩写、更新, 而其对工作模式、产业规则的重塑或许是性的。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平台企业员工总计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

      在去年疫情正紧张的时点,团于2月底发布了“春归计划”,相关数据显示,仅上半年,便有超100 万新人加入到骑手队伍中。

      同时,女性自主就业创业的空间在扩展。据今年3月发布的《滴滴数字平台与女性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可灵活支配时间”成为66.1% 的女性司机的择业原因。据了解, 自2020年以来,该平台国内新增注册的女性网约司机已超26.5万。

      灵活就业搅活“一池春水”, 而围绕其间的合规、风控以及对从业者权益保障的回应,业已提上更为紧迫的议事日程。

      顾严强调,要将这部分群体纳入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在社会保险和劳动权益保障上实现不留盲点、精准帮扶。及时清理各种灵活就业、新形式就业的不合理,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法无皆可为”,避免“因噎废食”。

      “不只是灵活就业者,对于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也一直是我国就业政策的优先考量,且正从兜底扶助向积极赋能升级。”顾严说。

      程杰强调,当前关键要着眼于切实有效地提升各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培训,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提高普通劳动者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

      顾严指出,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重在提升能力供给与用人需求的匹配度。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提升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结合产业链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以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为重点,创造出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对于农民工,则重在培养终益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水平。一技之长傍身,可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因年龄、体力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风险也相应降低。

      当前,年轻蓝领的向上流动,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趋势。相关报告指出,“近两年,有大量年轻流水线工人通过培训,成为小程序开发人员。这种流动随着在线教育的迅猛扩张正在变得更加普遍,也将对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形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也是此次《纲要》提出的关键课题。程杰说,就业发展战略和就业政策要更具有前瞻性,着眼于新技术冲击做好政策储备。应积极培育适应新技术要求的人力资本体系,关注“数字鸿沟”和“技术性失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纲要》专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章节,对于下一阶段如何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作出了明确的政策,把人才放在创新创业最优先。基于当前人口老龄化加深、人口红利渐失背景,致力打造与高质量转型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结构是核心内涵。规划中“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相关提法,目标具体且有针对性。

      冯文猛进一步强调,当前还需致力打造就业新增长极。不难看到,近年来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未来在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进程中,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选项不断涌现,更多劳动力将有机会找到更契合的就业归宿。

      一系列超常规的企业纾困安排下,稳就业住了疫情严峻时期的“压力测试”。而这些活跃、有担当的市场主体,正是托起经济逆势上扬曲线的一个个坚韧支点,成就着疫后复苏向好的底气。

      BOSS直聘研究院于上月发布的《2021年春节复工首周就业趋势观察》显示,节后市场招聘需求呈现强势增长,较受疫情影响的2020 年同期增长124%,平均招聘薪资达到8027元。企业端岗位类型、数量大幅上涨,特别是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及中小微企业。

      相关分析指出,2021 年春季就业市场承接了去年市场压抑的需求,正迎来“补偿性求职招聘”现象。

      “我们也很明确,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也就是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李克强总理在3月11日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

      “援企、稳岗、扩就业”的政策关照还将持续发力。顾严说,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派生性需求,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是就业主渠道。保住了市场主体,就保住了就业的基本盘。《纲要》提出,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这既是经济工作的落脚点,又是就业工作的立足点。在去年的疫情应对中,惠企减负的主要思和政策倾斜都可以在“十四五”时期延续采用,并结合新发展阶段需要进行优化。一是深化“放管服”,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积极性, 带动就业增长。二是千方百计降成本,通过减税降费,让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更可持续,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三是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就业“主蓄水池”。四是做好政策储备,重点在公共工程带动就业、中小微企业租金减免、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等方面预留一批政策措施,遇到超常规状况可在第一时间实施。五是优化创业支持政策,丰富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对新业态给予适宜的政策支持。

      在程杰看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转变,这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加大重点领域市场化力度,优化要素配置,构建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符合国家发展新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要更加鼓励创新和技术投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致力在创造更多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程杰。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2020年创业企业就业带动报告”,聚焦市场新生力量。数据显示,1—9月有招聘需求的企业中,当年新设立企业占8.0%,其贡献就业岗位数量占比为4.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虽初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但其就业带动效果增长迅速,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从去年1月的3.2上升至9月的5.6,增幅达73.6%。

      不难发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样被“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工作报告纳入重点工作之中。程杰表示,要积极扶持有一定前景的创业项目,规范发展新业态的同时,营造更加宽松的体制机制,建立灵活有效的监管方式,从而促进更好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创造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