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风波还未平息,作为“新马甲”的培训贷又在社会上。天花乱坠的宣传,精心设置的诱饵,缺乏资质的培训机构和贷款机构搅在一起,让众多急于求职的大学生其中。
今年23岁的南京某高职学生黄丽(化名)刚毕业,就了“教训”——原以为在网上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没想到却陷入了连环的套,在公司参加半年的培训后,不仅没有获得这家公司之前承诺的高薪工作,反而让她背上了两万元的培训贷款。
今年1月初,黄丽在网上搜寻求职信息,看到一家位于南京市新街口的科技公司正在招聘新编辑。简历投出后没过几天,她就收到了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这名人事经理紧接着向黄丽介绍了公司的两种人事合同:一种是在公司工作3~5年,但薪资较低,每个月3500元;另一种是先在公司工作一年,每月工资4500元,一年结束后,她可以选择留在公司或跳槽。与第一种合同不同的是,签第二种合同,需要交培训费19800元,可以分期付款。为了让黄丽,她还表示其他公司的这一岗位的月薪一般都有5000元~6000元,即使跳槽,以后的待遇也有保障。
当她表示可以接受分期付款以后,就与这家公司签订了一份名为“实训及服务协议”的合同,在该公司学习一门名为UID(用户界面设计师)的课程。在对方的指导下,黄丽在其提供的表格中,详细填写了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并进行了手持身份证拍照和人脸识别等操作。黄丽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并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在场。
直到1个月后的2月15日,一名自称“宜信贷款”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黄丽,她这时才知道自己背上了高息贷款。后来,她了解到此前培训时通过这家公司一共贷款19800元,共需还款25000元,利率在10%左右。
记者在另外一名者提供的App“账单”截图显示,分期金额是19800元,分期期数24期(前6个月不用还,后期18个月还清——记者注),每个月要还清1364.22元。交易时间是2018年1月。
记者获得的一份《实训及服务协议》显示,实训周期是4个月,实训费用是19800元。在付款方式上,有“自筹资金”和“采用分期付款”两种形式。这份协议的“付款方式”条款写着,自筹资金0元,分期19800元。
她回过头翻看合同才发现,合同里并没有提到培训期间发放工资和培训结束保障工作的条款。所谓的实习合同,只是一份普通的培训协议。
让黄丽没想到的是,今年6月,为期6个月的培训结束,公司却让她尽快准备简历。公司给出的说法是,相关岗位目前没有空缺,但可以为她介绍工作。
黄丽说,公司给介绍的一些工作跟此前所描述的相距甚远,甚至还有私营的小型打印店。去这些介绍的单位面试时她发现,之前这家公司所承诺的每月4500元工资根本无法兑现。
与黄丽的经历相似,南京某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李梦(化名)也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投了人事行政的岗位。面试官并未对人事岗位进行讨论,而是向她介绍IT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好,薪资更高,可尝试投递该岗位,希望能回去重新考虑。
复试时,李梦也被推荐了两种合同形式。李梦表示有意愿接受公司提供的实习,但无力贷款。人事经理告诉她,实习结束后工资较高,有5000元左右,分期还款压力并不大。
由于对方说法模糊,李梦认为实习结束后可以直接留下来工作,并且贷款可以从工资中扣除。考虑到转正后薪资较高,每月还款后还有剩余,李梦便签了实训协议。
李梦回忆说,对方提到这款App有一些负面信息,劝说她不要相信。随后,李梦在该App上填写了自己及父亲的身份证号与联系方式,并进行了相关操作。
“结束实训”后的李梦开始寻找新工作,但是她发现学了半年的UI设计相关的课程“压根儿派不上用场”,该机构并不具备权威资质,她培训的技能在其他公司应聘时并没有力。她投了很多相关岗位,回音寥寥无几,面试过的几家公司给出的薪资也很低。
记者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联系了南京这家科技公司。公司的网站客服听说记者要应聘,很快就表示“可以安排面试”。第二天,就有工作人员电话联系记者预约面试时间。
谈到没有钱交培训费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公司有专门合作的网贷公司,“注册一下信息,非常方便,等你工作后,每月还1000元,压力也不大。”
谈到就业问题时,该顾问表示只要从这里毕业都可以保障就业。他们和大量企业签订了人才输送协议,因此大专学历的学生只要顺利学完课程,就能保障每月4000元以上的薪资水平。
该顾问表示,学费18800元,后期无任何费用,减去补贴后收取17800元。有两种付款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直接付17800元全款,另一种是分期贷款支付。分期贷款并不是从银行贷款,而是向与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机构贷款,由公司做人。
9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亮明身份采访时,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否认“承诺工作,以及培训贷”一事,并否认与蜡笔分期的合作,表示公司的招聘流程正常,求职者经过正常实习即可入职,“暂时没有培训,也没有接到学生的投诉”。
该工作人员还向记者表示,“可以提供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和咨询的问题,我们反馈给相关部门,核实具体内容,由部门负责人回复并解决”。
记者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有12条关于该公司的诉讼信息,都是关于“培训贷”,有9个案件在朝阳区法院审理,1起在海淀法院审理,还有两起由天津和平区法院审理。记者梳理发现,12名者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在23~26岁之间,有4人24岁,2人23岁。
该院民事裁定书显示,原告均诉称,被告公司未经原告同意,私自以原告名义办理培训贷款“蜡笔分期”App,贷款金额为19800元,连本带息共计25070元。
天津市和平区对两起案件最终认定,被告返还原告相应实训费用。但并非所有者都有如此好运。
这种以招聘为由,以推荐高薪工作为诱饵,让求职者交纳高额培训费的行为存在着一定性,而让求职者通过分期贷的形式交纳培训费,则属于以招聘为形式、以骗取培训费和放贷业务收取相关费用为目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如果涉及金额较大、危害后果严重的话则可能涉嫌诈骗等违法犯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而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按照劳动法实施条例,“专业技能培训”应由企业先行支付培训费用。
樊国民说,求职者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以选择报警或者向消费者协会及行政管理部门反映,或者以诉讼方式来。
在民事法律层面上,求职者可以依据《合同法》相关,“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对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通过起诉主张撤销培训协议,要求返还培训费。
尽管者群体很庞大,但记者发现,真正能成功的学生却并没有多少。南京一名大专毕业生说,“找工作时心急如焚,签的合同都没有保存下来,真正发现被骗了,啥都没有了。”所以,她最后也没有报警,只能选择吃“闷亏”。
另一名者表示,对方公司很庞大,“我们很难与他们抗衡”。他担心后被,选择“培训贷”后,公司获取了他的所有个人信息,“家庭住址什么的,他们都掌握。”
第一季完美收官,精彩不容错过,第二季即将继续,更多的内容、更新的形式……敬请期待,学习一直在上!
岁又重阳,爸爸妈妈的背影,有没有让你瞬间湿润了眼眶?分享父母的背影图片,说出你对他们的爱与!
这里曾经群贤毕至,随《兰亭集序》流传千古,如今,众多文化名人再次汇集于此,一场文化盛宴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