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天里,人民网连续发表三篇针对算法推荐的署名评论文章。对于在内容行业一直特立独行的今日头条来说,尽管早已习惯了友商的连环起诉和,但的连续,或许才是真正的。
过去三天里,人民网连续发表三篇针对算法推荐的署名评论文章。对于在内容行业一直特立独行的今日头条来说,尽管早已习惯了友商的连环起诉和,但的连续,或许才是真正的。
技术、代码、算法替代了传统内容分发过程中专门把关内容的编辑。单一的标准不仅容易忽视优质内容更为丰富的面向和维度,也增加了把关内容产品的难度和成本。
任何时候,内容推送不能少了“总编辑”,再好的渠道也要有“看门人”,即使在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能完全让算法决定内容。
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只看我们想看的,只听我们想听的,最终在不断重复和证成中强化了固有和喜好。
一旦身处这样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
对于拥有强大算法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平台来说,一心“取悦”用户还远远不够,更要自觉执行中央有关政策法规,不能有侥幸心理,任凭、等不良信息泛滥,不能借技术之名糊弄网民和群众。
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和算法就可以“”,随意地突破秩序和规则的底线。一旦失去的美德,算法也可能误入,甚至创新的。
今日头条上许多的所谓自账号一直着低俗、无下限甚至信息。更有甚者,所谓的算法推送和定制发布,一些个地方和部门,算糊涂账,花钱,已经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和不满。
需要平台企业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更要守住底线、把住红线,整个社会的创新价值。
虽然是在说算法推荐,但笔锋所指显然就是今日头条。文章中指出的价值观缺失、信息茧房、竞争手段突破底线等问题,此前已经有不少都报道过,但在的文章中出现,分量显然不同。
QuestMobile的统计显示,截止今年上半年,今日头条的月度人均使用时间接近1000分钟,仅次于微信。强大的用户粘性,需要有庞大的内容数量来支撑。今日头条购买版权、推出头条号平台和针对内容作者的补贴计划,目的都是增加内容数量。但相对于巨大的消费规模,内容数量永远不够,因此就不得不质量来数量。
无论已经身陷的王欣,还是屡次陷入争议漩涡的张一鸣,都是技术至上主义者。我们不否认技术进步对信息消费带来的巨大红利,但也要看到,在任何社会,内容消费都不是由技术决定的。2016年Facebook曾经专门针对“标题党”推出新算法,今年又如果账号多次发布假新闻将在全平台停止与其有关的所有广告的。
今日头条今年多次处理发布低俗内容的账号。但正如人民网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通告能惩一时之弊,却无法又一批违规账号“春风吹又生”。正是分发方式的单一性,使“做号者”为了流量不顾一切,而不高的违规门槛更让其不惜。
今日头条的发展,可以说与版权纠纷一相伴。从2014年开始,新京报、广州日报、长沙晚报、楚天都市报、南方日报、腾讯、搜狐、新英体育等版权方都向今日头条发起过。随着各大平台对版权争夺日趋激烈,类似的纠纷也越来越多。人民网的文章显示,仅今年7到8月今日头条就陷入5起版权纠纷。
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今年以来,今日头条开始斥巨资在各内容平台“挖角”。5月,“快手一哥”天佑发微博宣布入驻火山视频,“转会费”据传达到2000万。8月,又传出悟空问答投入重金“挖角”300知乎大V的消息。不过,这也使今日头条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内容成本。也就是说,分发优势并没有成为今日头条在获取内容时的筹码。
“四面出击”虽然可以缓解今日头条对内容的需求,但也使其“四面树敌”。现在,今日头条已经被称为“行业新公敌”。
上一个让如此“垂青”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是王者荣耀。在人民网连续发布9篇评论文章之后,马化腾在今年7月前往人民网进行沟通,随后腾讯推出“史上最严游戏防系统”,对实名认证和未成年人登陆时长、设备等作出严格。
在罕见的“三评”之后,今日头条很难。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人民网在第一篇评论文章中点了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的名,而后来的两篇评论文章,则只提到今日头条。
这显然与今日头条一贯给人以“算法推荐扛旗者”的印象有关。正是凭借这个优势,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和估值一飙升,最新估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然而正如范冰冰一则代言广告中的广告语,我能经得住多大,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只是这句话在今日头条深山更应该反过来说。在独占算法推荐的风光之后,今日头条不得不独自面对由此带来的风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