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双平
校园新闻是新闻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政策宣传、引导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校园新闻要新、快、短、活的写作要求,在报道语言上力求规范、简洁、准确、生动。但在实际写作中,校园新闻语言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了新闻的写作要求与规律。
存在的问题
通过校报和校园网络这两种媒介形式,笔者对校园新闻语言进行分析发现,语言模糊化、程式化、主观化等不规范问题大量存在,字词混用、标点符号乱用等错误常常可见,严重影响了新闻的效果。
1.语言模糊化。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应力避笼统含糊,力求明确具体。但很多作者在报道校园新闻时,习惯性地使用一些概念化、模糊化、笼统化的话语,结果写出的稿子既似总结,又似文件,不伦不类。从一些典型词语中,便可窥见一斑。如时间性的:近日、日前、连日来等;形容性的:很多、很大、很好等;副词类的:比较、基本、非常等;动词类的:(纷纷)表示、(一致)认为、(高度)赞扬等。还有一些术语:深远意义、重大意义、新进展、新举措等,表达的意思都很模糊,没有那种掷地有声的感觉。
2.语言程式化。新闻语言要求简短洗练,更要灵活变通。在校园新闻报道中,大量程式化词句的套用不仅导致语言累赘与,更使整篇报道呈现陈旧、死板之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套话多。如“为了……”、“标志……”、“意味着……”等官腔式语句大段地在中。二是重复的话多。“强烈”、“热烈”、“高度”、“积极”等词语反复地出现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三是转接词多。“首先”、“其次”、“接着”、“最后”之类的连接词语很常见,在会议新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语言主观化。新闻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决定了其语言的客观特性。新闻报道必须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然而对于校园会议、喜讯以及相关活动等的报道,作者为了表达个人立场与感情,或强调文章意图等,往往刻意在中加入一些主观化、情绪化的词句,对新闻的客观性产生了严重干扰。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我们相信……”等口号式语句,看似锦上添花,实则画蛇添足。
4.字词混用。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很多字词在发音或意义上极为接近,如“作”与“做”、“必须”与“必需”、“制定”与“制订”,在使用时就很容易混淆。拿“做贡献”与“作贡献”来说,在同一版面、网站上经常是两词互见,甚至在同一文章中多次交替出现。究竟是“做”还是“作”,笔者在此作一分析。如果涉及的对象是具体的、口头语色彩较浓的,用“做”。“做”在句中所带的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抽象一点的或书面色彩重一点的,用“作”。后面是双音节动词时,一般用“作”。故修饰“贡献”时,应用“作”,而非“做”。
另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也是校园新闻语言不规范的常见问题之一,如半角全角不分、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等。同时,错别字,生造、乱用词语等低级错误在校园新闻中依然屡见不鲜。
产生的原因
1.采写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在我国,校园新闻采写人员具有身份多重性和专业复杂性的双重特点。因此从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上来说参差不齐,整体偏低。其中很多人不具备新闻学、学方面的知识,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新闻采写技能培训。在写作中,往往只知看文件、看材料、看领导脸色,不具备一个专业人的职业操守,更有甚者连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底都不具备。
2.编辑人员“把关”意识淡薄。由于编辑相对具有专业性,故较之网络新闻,新闻中的错别字等错误要少很多,大话、套话、主观化词语也有所减少。但总体而言,校园新闻语言失范性问题普遍存在,编辑的责任意识淡化。尤其是网络编辑,多为兼职人员担任。一来由于不懂专业、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不少人只当了“发布者”,并没有尽到“把关人”职责。二来网络编辑对新闻作品并不掌握绝对的“生杀”,碍于压力或情面,不敢对文章“动大手术”。相对于“”的印刷媒介,网络编辑可随时对网络新闻内容作修改,于是无形中降低了对文字的把关要求。
3.层级领导施权不当。为校园新闻的正确导向,学校有关负责领导需对新闻内容进行层级审核和把关。但对于绝大多数领导来说,他们总希望多放内容,放“好”内容,出发点都是本部门、单位或者学校的宣传需要,鲜有人从新闻价值和写作规律角度考虑。层级领导的职权压力给采编人员的采写造成了一定。加之不少领导自身并不具备新闻采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对采编人员造成错误的导向。
提高校园新闻语言规范性的举措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新闻的范围不断扩大,受众影响力显著增强,愈加成为学校展示形象、塑造品牌的重要阵地。故提高校园新闻写作质量,规范校园新闻语言势在必行。
1.健全采编队伍,提升人员素质。对于学校而言,要建设一支完备的采编队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可在各重点单位配备专门的通讯人员或记者,负责本单位新闻采写;可通过设立新闻中心,调员建制,将校报编辑人员和网络编辑人员优化整合;要重视新闻宣传人才的发现、吸引、培养和使用,并有效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闻采写人员要不断学习,加强培训,在掌握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新闻写作技巧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艺术。新闻编辑人员要严格树立“把关人”意识,在语言上精雕细琢,努力使作品接近“零缺陷”,更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新的词汇和语体,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2.“放”、“管”并重,关注新闻。校报领导者要“放”和“管”齐头并进。一方面,该管的事要管好。即有效发挥自身监管作用,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对于方向给予正确把握,对于一些、言语,及时删除,对于一些术语、专业用语的表述给予规范性指导。另一方面,该放的权要放掉。即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给工作人员充分的采写。鼓励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讲短话、实话、真话;鼓励根据新闻价值进行报道,改进和创新报道形式,表现师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另外,从规章制度层面赋予编辑人员一定职权,允许他们对作取舍,对语言酌情修改和完善。
3.学习借鉴好经验,提高语言规范。校园新闻采编人员主动学习、汲取经验,是提高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必然途径。首先,应密切关注社会主流的新闻报道,积极借鉴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等。尽管诸多校园新闻题材赶不上社会新闻题材那样重大,但这并不是平添几个形容词、副词就可以增加作品分量的,新闻素材的选取、写作角度的选择、新闻价值的把握等才是报道需要关注的重点。其次,可充分学习国家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短小精悍、明晰简练。报道校园新闻应忌废话、空话,要善于去粗取精、去芜存菁,把高度浓缩的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
结 语
校园新闻语言普遍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不仅了读者的信任也影响了新闻的效果。校园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提升素质,善于运用新闻语言来规范写作,使新闻真正成为读者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参谋”和“助手”;学校各层监管领导必须“放”和“管”两个车轮走,在发挥好管理作用的同时,给予新闻工作者充分自主权,努力提高引导水平,为新闻语言添活力。
参考文献:
①李金山:《新闻报道语言常见问题探讨》[J],《新闻三昧》,2009年第1期
②陈新颖 胡明锋:《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失范性的矛盾》[J],《采写编》,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来源:青年记者年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