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软件信息嵌套缓存机制和解析机制的设计
  •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嵌入式系统是当今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热点,实时性是嵌入式系统的基本要求。随着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嵌入式应用的不断增长以及嵌入式系统复杂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调试阶段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调试和调试技术直接影响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高效的调试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时间,减轻系统开发工作量。

      调试系统主要有JTAG在线调试和运行时调试两种方式。JTAG在线调试在调试实时系统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通过断点查询完参数后系统无法再按照正常时序运行,以及无法检测到系统顺序化执行的变迁状态。运行时调试采用软件插桩技术,通过在程序中嵌入点,开发人员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通过点实时观察输出的信息,如各模块之间进行交互的信息以及程序运行的顺序等。

      本项目设计的实时系统基于运行时调试手段,采用ARM11系列处理器作为硬件开发平台,运行于Nucleus实时操作系统上。Nucl eus实时操作系统为抢先式多任务操作系统,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低优先级任务会被高优先级任务抢占,可能出现任务冲突而导致信息相互覆盖、乱序等问题。特别是在信息量较大时,一旦超过传输峰值就会造成信息的丢失。该实时系统采用特殊缓存机制和解析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丢失的问题,实现信息的完整、有序传输。

      1 原始方案

      实时系统由信息缓存单元、传输控制单元和PC端解析单元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缓存单元负责对信息的组装和缓存的管理,传输控制单元负责将信息从缓存搬移到PC端,PC端解析单元负责对信息进行解析。

      缓存管理机制是指如何管理该缓存的读写权限,如何记录读写索引的变化。在有备份缓存的方案中,缓存管理机制还负责对备份缓存的管理。在系统中,所有信息在点输出时被封装成为固定帧格式(消息头+消息内容),写入到信息缓存单元中同一个长度为X字节的环形队列。

      由于Nucleus多任务操作系统下实时系统中源主要分为低级中断、高级中断/定时器和任务等,因此在对源中的点进行的过程中,不同优先级的点可能出现对全局信息缓存的竞争。冲突场景如图2所示。信息缓存单元中仅设置了一个写指针访问信息缓存,了信息的有序性,但不同优先级源进行切换时会产生冲突,需要对写指针现场进行。

      由于阻塞高优先级任务会造成系统流程异常,在产生冲突时,为了信息完整性,同时又不能阻塞高优先级任务,只能丢弃高优先级任务中的请求。当操作系统任务频繁切换时,会出现较多信息丢弃的现象。信息丢弃现象的特征是信息整条丢失、连续丢失(主动抢占任务中的所有),且信息丢弃与信息传输损耗无关。因此,系统中的缓存机制有待优化。

      2 优化方案一

      2.1 物理缓存管理机制

      物理缓存管理机制采用含头、信息内容和尾的信息帧格式,在源数据相互被打断的过程中不考虑信息的完整性,按照打断的优先级顺序将信息写入缓存。信息写入场景如图3所示。任务1信息写入信息缓存过程中,被高级中断/定时器打断。高级中断/定时器将其信息头写入当前写指针处,直至整条信息写入完成。任务1获得执行权,其未写完的信息紧接着高级中断/定时器信息尾部写入,直至整条信息写入完成。

      2.2 传输控制机制

      实时系统通过串口进行PC端和ARM子系统之间的通信,传输控制单元描述了PC端和ARM子系统之间的通信流程,它采用DMA总线控制器进行信息搬移。DMA是一种不经过ARM处理器的CPU而直接从内存中存取数据的数据交换模式。在DMA模式下,CPU只需向DMA总线控制器下达指令,使其处理数据的传送,接收数据传送完毕的反馈信息,从而大大减轻了CPU资源占有率。传输控制单元采取DMA同步中断发送信息,每次以等长字节传输,将信息搬移至串口发送寄存器中,再通过配置串口发送寄存器,将信息发送至PC端解析显示单元。

      2.3 递归调用解析机制

      根据图4中的缓存场景,为信息的完整连续性,解析单元采用递归调用的方式解析当前码流。

      首先在PC端信息解析单元开辟一个环形队列(即循环缓存)用于存放串口输出的信息,通过一个读指针访问该循环缓存并进行递归调用解析。同时在PC端开辟一个大小为N×L的缓存空间(即N个长度为L的连续缓存空间)用于存放解析出的完整信息,每一块长度为L的缓存存放一条完整的信息。申请一个指针数组,用于保存每一个完整内存的起始地址,即记录N×L缓存中每次写指针的变化情况。信息递归解析函数流程如图5所示。

      最后将解析完成的信息码流转换成为可见字符,在PC机上显示输出。

      3 优化方案二

      3.1 备份缓存管理机制

      备份缓存管理机制采用含头和信息的信息帧格式,将信息写入一个大小为N的全局信息缓存中。为避免在任务切换频繁时当前任务被高优先级任务打断造成数据丢失,申请一个嵌套深度为M的备份缓存来存放高优先级任务信息。其中,备份缓存区域每块子缓存的长度均为m,设置忙碌标识位,初始值为0。源通过调用系统提供的接口函数,将忙碌标识置1,并将当前源信息填入全局信息缓存。完成当前信息写入操作后,将忙碌标识置0。若当前源在进行写入操作,即忙碌标识为1时,高优先级任务调用接口,则将高级任务的信息写入备份缓存中,当前源继续进行未完成的写操作。每次写完当前信息,检查备份缓存中是否有数若有,则将备份缓存中的信息拷回至全局信息缓存中(缓存场景如图6所示),即在当前任务信息写入信息缓存时,若高级任务到来,则将高级任务信息进行封装并写入备份缓存。当前结束写入操作输出成功后,检查备份缓存中是否存在信息若有,则将备份缓存中的信息回拷至全局信息缓存中,从而全局信息缓存中信息的连续性。

      3.2 传输控制机制

      同优化方案一中传输控制机制。

      3.3 普通查询解析机制

      根据缓存管理机制二,由于全局信息缓存中信息呈完整连续分布,解码方式采用遍历查询方式。

      首先,在PC端信息接收单元开辟一个环形队列(即解析前循环缓存),用于存放从串口接收的信息。

      然后在PC端解析显示单元开辟一个解析后循环缓存,用于存放解析后的完整信息。使用读指针遍历解析前循环缓存,查询到以头标识X开头的字符串,将其后的完整信息写入解析后循环缓存中,直至下一次遇到头标识X,记录解析前循环缓存读索引并保存当前解析后循环缓存写索引。循环以上操作,将解析前循环缓存中的信息依次解析,并放入解析后循环缓存中。

      最后将解析后循环缓存中解析完成的完整信息码流转换成为可见字符,在PC机上显示输出。

      4 性能分析比较

      4.1 优化方案一

      将信息按物理连续存储方式存储数据,即源在单条信息组装过程中,通过全局写指针控制信息写入。所有点均当前优先级秩序,对信息缓存区进行写操作,仅有一个信息缓存,且源相互抢占时根据优先级高低对缓存进行写操作。该机制缓存中的信息呈现嵌套、打断的不完整码流。

      信息发送机制采取接口函数中触发传输装置搬移数据。在传输控制单元,通过配置DMA总线,将全局信息缓存中的信息搬移至串口寄存器中。PC端接收装置从串口寄存器中取出数据,放入PC端解析单元缓存空间,通过信息递归解析机制,将不完整的信息解析为完整连续的信息。其中每个信息缓存区尾部都设置一个数据区,区长度为单条信息最大长度L。

      该方案解决了信息丢失问题,在PC端解析显示单元对不连续码流进行解码。由于该机制在嵌入式缓存单元中采取物理连续存储数据方式,降低了软件对ARM系统资源的消耗,了在高速运行情况下系统对ARM处理器CPU的消耗尽可能低。从而避免在高速运行的系统中,由于系统占用大量CPU导致系统运行速率低。该方案适用于对ARM子系统运行速率要求较高的终端系统。

      4.2 优化方案二

      在嵌入式信息缓存单元申请一个全局信息环缓存空间,同时申请一组备份缓存。写指针冲突时,高级任务的信息被写入备份缓存中,当前源继续将其信息写入全局信息缓存。每次写完当前条信息,检查备份缓存中是否有数若有,则将其拷回至全局缓存中。该机制根据任务优先级高低来管理写指针,解决了写指针冲突导致信息不连续的问题。

      在传输控制单元,通过配置DMA总线,设置发送目的地址及长度,将全局信息缓存中的信息搬移至串口寄存器中。PC端接收装置从串口寄存器中取出数据,放入PC端解析显示单元信息缓存区域,通过信息普通查询解析机制,将以X开头并以X结尾的完整信息解析出来。其中每个信息缓存区尾部都设置一个数据区,区长度为单条信息最大长度L。

      该方案通过备份缓存机制解决了数据丢失问题,了信息输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但由于备份缓存向全局缓存进行信息回拷过程,要大量占用ARM处理器CPU资源,导致该方案在对嵌入式系统运行速率要求高的中运行效率较低。

      结语

      针对现有的软件运行速率低、信息乱序、丢失严重等情况,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在ARM端采取物理连续存储方式进行编码,在PC端通过递归调用算法对嵌套信息进行重新组装,最后将解析后完整的码流为可见字符串输出。此方案适用于对ARM子系统运行速率要求较高,且PC端可用资源充足的软件系统。另一种方案是在ARM端将高级任务信息写入备份缓存,再通过数据回拷方式将备份缓存中的信息写入全局信息缓存区域。该方案在PC端解码时只需查询头标识进行解码,并将解析后连续的码流为可见字符串输出,适用于对嵌入式系统运行速率要求不高且PC端资源有限的软件系统。

      以上两种方案均能输出信息的连续完整性,解决了Nucleus实时操作系统下低优先级任务会被高优先级任务抢占,从而可能出现的任务冲突而导致的信息相互覆盖、乱序等问题,为软件开发人员分析定位问题提供了更可靠的嵌入式软件实时系统,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效率。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