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养儿防老观念难改 “嵌入式”养老叫好不叫座?
  •   在申城“9073”(90%居家养老,7%困难老人接受支持的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中,3%的老人需要进入养老院。而目前,全市约有养老床位11万张,根据“十二五”规划,明年全市养老床位要达到12.5万张。养老床位建设关乎养老服务体系大局,面对这1.5万张的缺口,如何盘活资源,长远规划?闵行区颛桥镇探索出了一套“嵌入式”养老的新模式,为老人在“口”打造养老机构。但在推行试点过程中,“嵌入式”养老却“叫好不叫座”。传统养老观念难改、宁住卫生院不住养老院、收费偏高医保不能用、入住率低运营成本高……种种因素制约着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看来,“嵌入式”养老要走的还很长很长。

      目击

      微型养老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养老机构床位槛下调到10张”的新规出台之后,在“口”提供“嵌入式”养老服务成为新概念。记者了解到,所谓“嵌入式”养老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多元运作方式嵌入为,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生活照料以及医疗护理、慰藉等服务的养老模式。和绝大多数公办传统养老院不同,“嵌入式”养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而位于颛桥镇银桥社区内的银桥养护院就是其中的试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颛桥镇把这家微型养老机构交由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据万福年华总经理杜张丽介绍,银桥养护院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是社区养老公建配套用房,拥有床位30张,但7月1日试运营至今仅收住了4名老人入住,其中3名为本社区老人,1名为外社区老人

      和传统的养老院相比,虽然规模上相去甚远,但在功能上,银桥养护院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记者注意到,一楼有洗衣房、餐厅、活动室、医务室、小花园,二楼则设有心理室、康复室、阳光房、娱乐室等。养护院的房间分布在两个楼层,10间房全部朝南,每间有三张床位,装有空调,还设有卫生间,除了卫浴设施,卫生间内安装了扶杆和矮凳。

      杜张丽告诉记者,养护院主要针对的是周边社区60岁以上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让他们能够在“口”养老。“我们虽然床位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如为本社区及住在附近的老人提供日托、助餐、助浴、老年用品租借、远程医疗等。”

      中午11点,一楼餐厅准时对外。住在附近的老人们陆续赶来,有的带着饭盒准备打包回去吃;有的则老夫妻俩同行,选择“堂吃”。“一荤两素一汤,才8块钱,干净卫生,口味适中,符合我们老年人。”张阿姨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平日都在此解决午餐。“我们俩在家烧也烧不多,吃也吃不多。现在出走两步就有个助餐点,阿拉感觉很‘乐惠’。不用买菜、不用开油锅、更不用,感谢为我们办的实事。”

      现状

      养老观念难破郊区养老机构遇冷

      据了解,目前全市养老床位的入住率为70%左右,中心城区高于郊区。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养老床位供不应求;而郊区的养老机构有不少都庭冷落。

      市代表专题调查组曾就老年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14份。在问及当老年人生活自理有困难、希望由谁来照料时,10.3%愿意入住养老院。在这“10.3%”当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愿意入住郊区养老院,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5%。

      除了郊区养老机构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总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特别是土身土长的“本地”老人对于入住养老院这件事都比较“”。颛桥镇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建时告诉记者,“本地”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往往都崇尚养儿防老,认为岁数大了就应该由子女照顾,子女平时忙工作就自己照顾自己。“我们镇里有不少老人,忙活了大半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了不少的钱,但到退休后还是舍不得花,依然想着要留给子女,盼着老后能靠子女来养老。这部分老人对于养老院是不太感兴趣的,一方面家中有房,想着有两三套房养老足矣;另一方面是观念传统,对于新型养老模式接受度比较低。”

      而颛桥镇四家养老机构的实际入住率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民办大华福利院有核定床位290张,入住的外镇老人有260人,本镇老人为12人,总入住率93.79%;民办爱德敬老院有核定床位181张,入住的外镇老人有96人,本镇老人为54人,总入住率82.87%;公办颛桥敬老院有核定床位158张,入住的外镇老人有90人,本镇老人为55人,总入住率91.77%;民办福禄寿敬老院有核定床位320张,入住的外镇老人有160人,本镇老人为25人,总入住率57.81%。上述四家养老院合计收纳外镇人数606人,本镇人数146人。占比为8比2。

      瓶颈

      设施虽好价格偏高让人却步

      记者了解到,开设微型养老院,对于民营机构来说并不轻松,入住率低导致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成本高了,收费也随之水涨船高,试点难以铺开。“我们短期内的目标是实现收支持平,但目前还是贴钱在做。”杜张丽告诉记者,颛桥镇户籍老人入住,床位费、护理费、餐费等全部费用每人每月3550元,本镇外的老人入住每人每月为4500元;此外,为本辖区提供的另外几项服务,助餐为一顿8元;由专业护工提供的助浴每次20元,如果家属自己给老人洗,每次10元;日托每位老人每月1800元。

      而同属颛桥镇的另一家民办养老机构—福禄寿敬老院,其收费就相对低一些。据院方介绍,一级护理为1300元(每月,下同),二级护理为1200元,护理为1100元;南楼标准房每个床位1450元;特别护理房每个床位1600元(上述费用包括伙食费);空调取暖费根据房间安装的电表数收取。记者估算,该院收住一位老人的平均收费在2500-3000元。

      杜张丽表示,银桥养护院之所以这样定价,是因为运营成本高。据介绍,养护院平均每张床位的综合开发成本为9万元,目前聘请了8位员工(包括护工、司机、行政等),每人每月的人力成本在5000元左右,还有水电煤等日常运营成本。

      “作为民营机构,30张床位目前一大半空着,入住率不足两成,刚起步运营成本高是之前就预料到的,我们做好了短时间内不赚钱的准备。”

      杜张丽表示,30位老人入住以后,预计每月水电煤要1万元。“我们是集团化企业,在、深圳湖南海南等地都有投资项目、所以说没有资金支撑是不敢接手微型养老机构的。”

      至于租金,记者了解到,颛桥镇每年向运营方收取18万元租金,然后根据机构收住的户籍老人数量以励的形式返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运营方的压力,但就目前来说仍然改变不了运营方“倒贴”的局面。而如何让、运营方、养老者都成为赢家,良性循环,这不仅是运营方单方努力的方向,也是有关部值得思考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床位在300张左右的养老院拥有最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床位少于50张的小微型养老机构,要靠床位费收回房租、硬件、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难度很大。

      当然,也有好消息,依据新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养老机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其中,养老机构使用水、电、燃气、电话,均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收费;养老机构使用的电视,按照本市有关,享受付费优惠。也就是说,鼓励“10张床位”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了开办养老机构的槛,更在于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开办养老机构槛过高的瓶颈。

      呼吁

      将部分养老服务纳入医保范畴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颛桥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5104人,占人口总数的24.5%;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2738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养老需求日益突出。为此,颛桥镇致力于打造“口”的养老机构,能够让老人就近养老,为他们提供类似居家养老的新型服务。

      记者注意到,除了银桥养护院(试营业),拥有498张床位的君莲养老院也正在筹备建设中,目前已启动报名登记。但就目前已开业的四家养老机构来看,实际入住率为80%;而颛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0张老年护理床位却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入住率接近100%。陈主任告诉记者,入住卫生中心那可是要排队的。

      卫生中心为何“一床难求”?因为医疗条件相对较好,更重要的是能进医保。“外面的患者等着盼着要入住,住着的却很少有选择主动离开的,除非病重转院被抬走。毕竟同样是一个床位,卫生中心的医疗配套要好于养老机构,更重要的是住在这里可以进医保。”陈主任表示,相比养老机构每月数千元的费用,在卫生中心“扎寨”的成本要低得多,医保能分担很大一部分费用;此外,卫生中心配备医护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提供救助;住养老院还得叫“120”救护,费时费力,甚至会耽误救治。陈主任,不妨适当放宽医保范围,将部分符合资质要求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或将部分涉及医疗资源的养老服务纳入医保范畴。

      为此,颛桥镇正在拓展“医养结合”的新模式:一是探索将医疗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结合的新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真正有效地缓解目前居家养老中“有养缺医”的现状。二是探索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具有医疗、护理资质的团队参与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服务。三是为老年人购买意外综合保险,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医养”服务。

      作者:何佳玺

      (来源:东方网-城市导报)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