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嵌入式居住新村,已在新疆部分地区试点。按照计划,各族村民将在年底入住。
据天山网消息,9月11日到13日,中央局委员、自治区党委张春贤在和田地区调研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新村建设。
张春贤首先到和田县正在建设中的和谐新村,考察各民族嵌入式居住试点情况。
和谐新村是和田地区今年先行试点的民族嵌入式居住村,当地规划了6700亩地下水资源丰沛的沙漠地区,采取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方式建设新村。
目前,新村里的600套住房和600座大棚已初见规模。建成后,来自各民族的村民们将生活在一起。每户群众都有1座大棚、1个庭院和5亩果园,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万元以上。
工程目前没有完工,但已有附近乡镇的6000多少数民族农户和700多汉族农户报名申请,经过筛选后,他们将在今年年底入住新村。
调研中,张春贤指出,建设和谐新村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各民族村民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交流生产技术,一起搞好生产,共同致富。
他要求和田地区要把这项工作做好,起好步,走出一条“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的新子。
虽然工程尚未完工,但已有不少前来看房的村民。
村民凯拜尔 热吉甫想在新村申请一套房子,他认为新村里不仅房子好,而且可以在口发展产业,“赚更多的钱”。
村民买买提 艾力伊明之所以要选择入住新村,主要是想向汉族朋友学习大棚种植,“他们有技术,以后在新村里我们住在一起,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种植技术,一起致富”。
建设各民族嵌入式社区,是今年5月28日至29日在举行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总、国家、习提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
此后不久,新疆便开始落实中央。
据新疆都市报消息,今年6月19日,新疆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新疆便开始推动建立民族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而和田等地已走在前面。
参加会议的和田地区行署专员艾则孜 木沙介绍说,和田将采取经济补助、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方法,对城乡规划、小区安置点、村组楼栋的人口结构进行设置,有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混班教学、混合住宿。
“实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再不能空谈,不能只喊口号,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艾则孜 木沙透露,和田当时正在起草实施细则,包括各民族嵌入式发展、如何增进民族团结、民汉之间结对子学习交流等内容。
喀什则选择干部集资房上,推进嵌入式居住社区。
近年来,喀什地区有意引导各民族嵌入式发展。以居住为例,喀什地委正在建设的7000套干部集资房,分房方式就是就把各单位人员,以及民汉干部打抽签决定,引导各族干部混合居住。
民族嵌入式居住现状,也引起了伊犁州政协的关注。
据伊犁州官网消息,今年9月4日,伊犁州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召开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的5个专题调研报告(草案)中,就包含《关于伊宁市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现状的调研报告(草案)》。
之所以提出建设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有其政策背景。
7月14日出版的《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28期报道称,当前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教共存的地区,民族之间消除隔阂、建立信任事关大局。
该报道称,当下,在教极端主义冲击和裹挟下,新疆部分地区的民族关系受到冲击。一些城市和社区的多民族聚居区趋向“单一化”。在维吾尔族人口占95%以上的南疆三地州,出现汉族搬离维吾尔族聚居区、维吾尔族搬离汉族聚居区的苗头。
该援引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吐尔文江的观点称,不能简单地用化的眼光或行政命令看待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推动其建立应尊重彼此民族文化习俗和交往习惯,当然还要解决融合中遇到的具体、现实问题。
在9月11日到9月13日的和田调研时,张春贤与当地领导干部座谈时亦强调,必须在理解领会、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下功夫,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不能见了困难绕着走。
“用自己的油炒自己的肉好吃。”张春贤借用这句维吾尔族谚语,干部所有工作要适应本地实际情况。
事实+
专家:嵌入式社区是得力措施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俊清指出,从过去人类历史经验来看,不同族群、不同教的人群只有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流互动中,才能对彼此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了解并相互尊重,从而和谐相处。相反,居住区域的隔离常常会加剧文化群体间的陌生与隔阂,进而导致族群间和不同教群体间关系紧张。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正是打破不同民族间居住区域隔离的状况,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尊重彼此文化与生活方式、和谐共处的有力措施。(腾讯新闻综合中国民族报等报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