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首开
甘阳、钱颖一、郑泉水畅谈“通识十年文明视野下的人才培养”
新闻网11月15日电(学生通讯员陈致佳 朱玉柱 朱大有)11月6日下午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多功能厅,大学新雅第一讲暨第297期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校党委副史恺出席了,谢维和致辞。本期以“通识十年文明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为主题,新雅书院总监甘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作为嘉宾发表并与在座师生展开讨论。
图为谢维和致辞。杨艳宾摄
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开始在国内高校受到关注。2004年,“中国文化论坛”正式成立并确定“通识教育”作为首届论坛主题,委托甘阳教授筹备主持了第一次全国通识教育大型会议。2007年,“中国文化论坛”与大合举办了首届全国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以后成为每年一次的通识教育暑期班)。十年过去,通识教育的已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作为塑造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未来人才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其核心课程所涉及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价值往往同时涵盖东方与。十年来,“通识教育”培养方式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嘉宾的议题,围绕“十年通识,我们在试验与中积累了怎样的经验?通识教育解决了哪些大学教育中的问题,又有哪些没有解决?哪些问题又是不可能由通识教育来解决的?发展到如今的通识教育,未来的去向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目前又面临哪些阻碍与压力?”等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核心内容展开。
图为甘阳。杨艳宾摄
甘阳教授作为中国通识教育在新世纪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首先开讲。 他将大学通识教育的最低目标界定为“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而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他认为, 同学们应自觉认识中国的崛起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具有相应的视野和胸襟。
在谈到通识教育的问题和困难时,甘阳教授以哈佛大学学生四年只上32门课、耶鲁大学学生上36门课等作为例子,指出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主要困难在于专业课程负担太重、重复度过大、由此造成通识教育可用空间狭小,通识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为钱颖一。杨艳宾摄
钱颖一教授育的实践角度谈及了“通识教育”在大学经管学院的具体做法。他提到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分为两个:一为“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位现代文明人”,由于“文明”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因此该第一目标实际上并不容易达成;二为“创造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实际上有别于“培养”拔尖人才。
他强调经管学院是“培养学生发展的土壤”。同时,钱颖一还讲了经管学院正在摸索的:“性思维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桥梁,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粘合剂”,以及《性思维与推理》这门课的实践经验。
图为郑泉水。杨艳宾摄
郑泉水教授从“钱学森之问”谈起,指出钱学森力学班的,即“构建一个性的创育模式,以培养学生成为工程技术领域具有社会责任、专业伦理、人文关怀,领导力和国际视野,以及突出的创新研究和发明能力的人才。” 在这一系列要求中,“人”是最重要的,而钱学森力学班的许多教育,亦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
他认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热情,“他的兴趣,他想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在素质教育方面,钱学森力学班实行导师制,根据导师的要求和同学的需求,双向配对,促进师生深度交流。
图为的讨论环节。杨艳宾摄
在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学科专业选择、大课小课的取舍、大学生兴趣选择与责任担当、老师课堂传授与学生成长、教育方向、各个院系在《大学章程》颁布后的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和通识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史恺、瞿振元、校党委原副胡显章、教务处处长郑力也加入到讨论中,嘉宾们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应,引得了满场的掌声。
在的评议环节,新雅书院项目主任曹莉教授提到,新雅书院的成立标志着大学的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同是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者和参与者。
本次由新雅书院和学生会联合主办、文化素质教育协办, 全程历时两个半小时。
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新雅书院教师等亦出席了此次活动。
供稿:新雅书院 编辑:襄桦
新雅首开
甘阳、钱颖一、郑泉水畅谈“通识十年文明视野下的人才培养”
新闻网11月15日电(学生通讯员陈致佳 朱玉柱 朱大有)11月6日下午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多功能厅,大学新雅第一讲暨第297期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校党委副史恺出席了,谢维和致辞。本期以“通识十年文明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为主题,新雅书院总监甘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作为嘉宾发表并与在座师生展开讨论。
图为谢维和致辞。杨艳宾摄
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开始在国内高校受到关注。2004年,“中国文化论坛”正式成立并确定“通识教育”作为首届论坛主题,委托甘阳教授筹备主持了第一次全国通识教育大型会议。2007年,“中国文化论坛”与大合举办了首届全国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以后成为每年一次的通识教育暑期班)。十年过去,通识教育的已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作为塑造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未来人才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其核心课程所涉及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价值往往同时涵盖东方与。十年来,“通识教育”培养方式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嘉宾的议题,围绕“十年通识,我们在试验与中积累了怎样的经验?通识教育解决了哪些大学教育中的问题,又有哪些没有解决?哪些问题又是不可能由通识教育来解决的?发展到如今的通识教育,未来的去向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目前又面临哪些阻碍与压力?”等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核心内容展开。
图为甘阳。杨艳宾摄
甘阳教授作为中国通识教育在新世纪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首先开讲。 他将大学通识教育的最低目标界定为“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而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他认为, 同学们应自觉认识中国的崛起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具有相应的视野和胸襟。
在谈到通识教育的问题和困难时,甘阳教授以哈佛大学学生四年只上32门课、耶鲁大学学生上36门课等作为例子,指出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主要困难在于专业课程负担太重、重复度过大、由此造成通识教育可用空间狭小,通识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为钱颖一。杨艳宾摄
钱颖一教授育的实践角度谈及了“通识教育”在大学经管学院的具体做法。他提到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分为两个:一为“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位现代文明人”,由于“文明”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因此该第一目标实际上并不容易达成;二为“创造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实际上有别于“培养”拔尖人才。
他强调经管学院是“培养学生发展的土壤”。同时,钱颖一还讲了经管学院正在摸索的:“性思维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桥梁,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粘合剂”,以及《性思维与推理》这门课的实践经验。
图为郑泉水。杨艳宾摄
郑泉水教授从“钱学森之问”谈起,指出钱学森力学班的,即“构建一个性的创育模式,以培养学生成为工程技术领域具有社会责任、专业伦理、人文关怀,领导力和国际视野,以及突出的创新研究和发明能力的人才。” 在这一系列要求中,“人”是最重要的,而钱学森力学班的许多教育,亦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
他认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热情,“他的兴趣,他想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在素质教育方面,钱学森力学班实行导师制,根据导师的要求和同学的需求,双向配对,促进师生深度交流。
图为的讨论环节。杨艳宾摄
在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学科专业选择、大课小课的取舍、大学生兴趣选择与责任担当、老师课堂传授与学生成长、教育方向、各个院系在《大学章程》颁布后的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和通识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史恺、瞿振元、校党委原副胡显章、教务处处长郑力也加入到讨论中,嘉宾们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应,引得了满场的掌声。
在的评议环节,新雅书院项目主任曹莉教授提到,新雅书院的成立标志着大学的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同是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者和参与者。
本次由新雅书院和学生会联合主办、文化素质教育协办, 全程历时两个半小时。
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新雅书院教师等亦出席了此次活动。
供稿:新雅书院 编辑:襄桦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