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新
不久前,市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其中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格外抢眼。《通知》要求: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校阶段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应自第一学年起就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同时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
《通知》下发后,大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就业指导从大四提前到大一是一场及时雨。尽早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从大学生跨专业就业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关口前移的重要性。
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析说:当今大学毕业生实现本专业就业的,大概只有50%左右。按理说,大学的很多教育内容都是融会贯通,一些学生毕业后转行也属平常。然而,大学生改行的群体占到一半左右,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学有所用,那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大学生跨专业就业现象的出现,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当下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上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一些大学生跨专业找工作;另一个便是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存在盲目性。在高中阶段,我国还没有开展职业教育规划教育,高中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张白纸。
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生涯的可规划性日益降低,职业规划所取得的效益也逐步减少,重新择业所耗费的物质和成本十分高昂。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等的测试以及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目的就是使职业规划的价值最大化。当前,我市将就业的指导提前到大一是很好的开始,期待未来能够提前到中学阶段,让孩子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就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人特长,让他们知道考大学并非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才不枉费青春时光。
职业规划的教育和指导除了“早”,还要尽量做到规划性、延续性相结合。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供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与经济产业结构产生联动反应。因此,在早期阶段进行的职业规划教育注重宏观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铺垫,让学生们将就业、兴趣联系到一起,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潜在的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紧接着,教育部门还应该和就业部门、经济部门形成一股合力,使得职业院校、大学在专业设置、人才配备上,紧贴时代趋势,确保受教育者能够顺利地按照职业规划,走好自己的职业道。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