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IT行业新闻
  • 邮报要做界Uber 新闻分包给记者
  •   原标题:邮报:要做界Uber

      本报记者耿诺

      几个月前刚刚兴起这个念头时,《邮报》的战略主管杰瑞米吉尔伯特可能还不会想到,自己和工程师格雷格格里夫、杰斯卡威特莫开发的一个编辑对接平台,会被《邮报》包装成为Uber(优步,世界知名移动服务公司)商业模式,在传媒界的应用公之于众。

      Uber所创建的、被称作“伟大”的商业模式,将在引入教育界、电商界之后,进入传媒界。日前,国《邮报》公开对外宣布,要做新闻界的Uber。

      亚马逊创始人的秘密武器

      近日,《邮报》发出了一篇,自称要做“人才网络”。“人才网络”被评价为类似于Uber平台,其目的是要打造一个能够让新闻和撰稿记者实现对接的线上网络,促成二者“配对”。

      在《邮报》的报道中,加入到该平台的撰稿人将会有个人履历页面,陈列专业经验、报道专长与作品介绍,编辑会从中挑选,派出重大新闻报道或者行业评论的相关任务,甚至可以像Uber一样对撰稿人进行定位。同时,撰稿人也能发表新闻企划、想法让编辑挑选,以达成新闻社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撰写即时新闻的“人才”,并按酬劳付款给记者

      这意味着,下一个刊载在《邮报》上的普利策,或许将由编辑通过“人才网络”找到的撰稿人写成。

      在此举背后,隐约又能看到一位乘着互联网风潮而暴富的硅谷精英身影。从亚马逊创始人、CEO高位上功成身退的贝佐斯,两年前曾经以2.5亿元的高价收购《邮报》。当时,面对传媒业内和IT界的疑问,《邮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纳德格雷厄姆曾经称贝佐斯的长线投资风格是使他成为《邮报》“独一无二的优秀新主人”的因素之一。

      不过,对《邮报》来说,贝佐斯所带来的最大希望是技术方面的“天才”。据称,他可能以5种方式运用自己的诀窍来重整《邮报》。

      这5种方式,被分析为“大数据”、阅读平台、他个人对新闻业的观点、广告和亚马逊平台。《邮报》编辑马汀巴龙认为,自从被贝佐斯收购后,《邮报》“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他明白我们的战略是在业界走在前列。”他说。

      借用Uber商业模式来实现撰稿人和编辑的对接,或许是其中的明确一步。

      新闻分包后如何真实性?

      Uber商业模式,被称作是“分享经济学”中的典型案例。这个早在1885年就被明确提出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

      《纽约时报》曾经对Uber模式进行过专的解读“它可以把大量的传统工作分割成互相的任务,并在需要时将之分配出去。相应的报酬将由供需关系动态决定,而且每一位工作者的表现将被不断地追踪、评估并时不时受到严厉的顾客满意度监督”。甚至有人认为,Uber商业模式可以拿下诺贝尔经济学。

      但《邮报》是已经存在了百余年的老牌纸媒,早在1970年它通过对“水事件”的报道,创造出了国际影响力。和2009年才起步的Uber相比,《邮报》不用通过奔驰、BMW和凯迪拉克队来定义“高大上”,撰稿人也不用戴着白手套去彬彬有礼地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

      支撑在商业模式背后的“分享经济”在控制力强的传媒业中,能否立足?

      《邮报》相关负责人安妮科恩布鲁特,曾多次提及一个叫“TaskRabbit”的网站。这个被翻译成“跑腿外包”的网站,虽然在国内还不如Uber这么有名,但它也是基于“发布任务认领”这种模式而形成的社区平台,小到送个快递、大到去帮工厂叠1000件T恤,都可以发布在类似的网站上。

      但如果传媒业也如同跑腿外包一样,将写稿任务发布出去由人认领,那就意味着未来的“水事件”报道,或许会产生大量传媒业内根本不能核实的环节。

      新闻社会化生产

      撰稿人在平台上接个单,写篇稿这并不是《邮报》创下的先例。

      “如果说《邮报》这次的算是创新,那怎么看赫芬顿邮报早就开始联系各类博客的博主,请他们到赫芬顿邮报网站首页上发文章的事呢?”一位曾经在境外工作过的业内人士,在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称,赫芬顿邮报做的是“内容的社会化生产”,其中包括新闻;《邮报》做的是新闻社会化生产。业内分析,后者对撰稿人的要求会更高。

      这种观点,在科恩布鲁特处被。她说,《邮报》对于利用撰稿人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他们被用来进行卫生或者突发新闻的报道而且这还将持续。

      只不过,加上“人才网络”这层外壳,她希望这种模式会变得更加快捷和运作顺畅。

      能够“运作顺畅”,被视同争取订阅量的有效手段。据标准普尔去年9月测算,至少在2015年底之前,国和的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将下滑5%至10%,同时,印刷广告营收还会进一步下滑,单凭数字战略难以遏制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整体下滑趋势,“因此必须通过增加订户和标价来稳定营业收入”。